

华体会hth全站官网:
从25家改性塑料上市公司运行分析来看,行业正经历“扩张与分化”的深度重构,行业表面繁荣下暗藏三大生死线,企业亟需重构核心竞争力...
改性塑料行业集中度较低,受下游领域规模大、用户群体数量多、需求多样、市场分散等因素的影响,加之我国的改性塑料产业起步较晚,伴随着国内改性塑料需求的不断上涨,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,但规模企业仍较少,目前年产能超过 3000 吨的企业仅有70余家。同时,改性塑料行业也呈结构性过剩特征,低端市场过度竞争、无序竞争,高端产品仍是蓝海。国内中小规模改性塑料企业主要集中于通用型的中低端商品市场,行业内主要体现为初级产品多、中级产品质量不稳定、高级产品缺乏的特点;大型外资企业依托研发和资金优势,在我国高性能改性塑料领域占据了主要市场,如巴斯夫、杜邦、索尔维、陶氏、朗盛、LG等;部分国内企业通过研发技术和市场经验的积累,逐步形成自身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,并逐渐渗透高端领域,如金发科技、国恩股份、普利特、会通股份、中广核技等。
自2016年开始,改性塑料行业资本化进程显著加速,在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背景下,一批企业抢抓市场机遇,实现发展的同时也顺利实现挂牌上市。截至2025年5月,基业昶青研究院统计的改性塑料上市企业数已达25家,规模改性塑料公司多数已登陆长期资金市场,因此以上市公司为样本,可以较好窥见改性塑料行业发展。
25家上市公司中最早上市的为中广核技,该公司由原大连国际在2017年进行资产重组,主营从远洋运输改为包括改性塑料在内的非动力核技术应用,金发科技则是2004年上市,考虑中广核技有业务重组,金发科技能够说是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。从上市年限分布来看,大多分布在在十四五、十三五期间,两个区间上市数量分别达11家、7家,占比达44%、28%。当前能之光首发已通过,本松新材、中塑股份、康美特、天健新材等正在进行上市辅导,因其产业升级特征改性塑料企业正备受长期资金市场青睐。从企业性质分布来看,以民企为主,数量达22家,占比88%。从企业收入规模分布来看,超过100亿的有3家,50-100亿的有4家,10-50亿的有10家,行业规模公司数正持续增多。
从25家上市公司收入和盈利表现来看,收入规模持续扩张但盈利能力持续下滑,改性塑料行业正经历产能结构性过剩与价值创造乏力下的增长陷阱。2024年,改性塑料上市公司收入合计实现1497亿元,同比增长15.2%,近五年CAGR达13.9%,收入增长虽有波动,但整体保持比较高增速;利润合计实现17亿元,净利率达1.1%,较2023年下降0.5个百分点,较2020年下降7.8个百分点,盈利水平持续下滑且跌幅明显。进一步,与产业链上下游关联行业比较,收入增速方面,改性塑料行业表现优于别的行业,合成树脂、膜材料、其他塑料制品近五年CAGR分别为7.1%、7.6%、11.6%,均保持不错的增长态势,但仍次于改性塑料;净利率方面,合成树脂、膜材料、其他塑料制品2024年净利率较2020年分别下降0.6个百分点、9.2个百分点、2.6个百分点,均有所下滑,相较而言上游合成树脂下降较弱,下业则受上游原料成本刚性与下游客户年降压力形成双向挤压,盈利承压明显。
具体到25家改性塑料上市公司间比较来看,收入规模维度,最大为金发科技达605亿,断层式领先别的企业,国恩股份、万马股份收入分别达192亿、178亿,紧随其后。收入增长维度,近五年收入CAGR为正有21家,超10%的有15家,负增长有4家,84%的公司实现了正向增长,最大增幅的为海正生材达34%;盈利维度,净利率为正有20家,超10%的有3家,亏损企业有5家,80%公司实现了正向盈利,最大为江苏博云达22%。在行业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,多数企业基本与行业发展同步,但企业间分化也已显现,部分企业势头凭借产能扩张、技术壁垒、产业链整合实现跨越式增长,而另一些企业则因低端产能过剩、市场开拓不力、成本压力正陷入困境。
改性塑料上市公司发展分化正进一步加剧,头部企业密集扩产加大市场抢夺。扣除部分偏制品类公司,在基业昶青研究院着重关注的17家公司中,截至2023年,改性塑料上市公司总计产能达812万吨,金发科技、中广核技、万马股份居前三,分别为325万吨、73.7万吨、62.17万吨;在建产能达195万吨,金发科技、国恩股份、普利特居前三,分别为66.12万吨、30万吨、普利特15万吨。2020-2023年期间,金发科技扩产88万吨、国恩股份扩产68万吨、万马股份扩产23万吨、会通股份扩产18万吨。随着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场景成为行业未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,行业企业产能扩张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格局,头部企业加码特种工程塑料和再生材料,而低端通用料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0%,技术断层正引发深度洗牌。
当前改性塑料行业正经历“扩张与分化”的深度重构,行业表面繁荣下暗藏三大生死线:一是低端通用料产能利用率低、同质化竞争严重;二是高端领域被外资把持,高端产品国内供给不足;三是行业企业分化加剧,头部企业断层领先且优势在进一步扩大。
展望未来,改性塑料企业生存逻辑将从“规模竞赛”转向“技术卡位”,行业企业亟需重构核心竞争力。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:一是精准定位,避免盲目扩产。基于自身技术储备与资源禀赋,选择细分赛道深耕,优化关停亏损通用料产线,加大高温尼龙、LCP等进口替代、高端材料的布局。二是技术筑基,突破高端壁垒。重视研发,加大研发投入占比,针对人形机器人、液冷服务器等增量场景申请专利封锁,引入AI配方设计等高效研发体系实践。三是链式整合,构建成本优势。向上游延伸,通过股权合作、长协定价等方式锁定原料供应,同时做好现金流管控,严控低毛利订单占比。四是出海破局,规避内卷竞争。加快全球化布局,通过本地化服务、甚至海外建厂等方式贴近高端市场。五是绿色转型,拥抱政策红利。加大生物基、可降解材料研发,也可以主动披露ESG报告,提升长期资金市场的绿色溢价。
上海基业昶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为5A管理专家,我们秉持世界顶级专业标准,恪守实效服务承诺,依托AI技术和商业数据,提供战略、营运和人才等管理解决方案,助力先进组织基业昶青。

